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破译徐庆元先生笔迹分析时画线的奥秘
热度:372来源:http://www.mofangbiji.com

接触过徐庆元先生的人恐怕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徐先生在作笔迹分析时习惯于在一张白纸上画线,画着画着那笔迹分析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如果是现场解说,则笔迹分析结论就会随着画线的进行娓娓道来,而听者总是频频点头称是。图1-1:徐庆元先生笔迹分析时的画线图
(暂缺)
徐先生在笔迹分析时画的线(如图1-1,或参考《汉字笔迹心理学》第118页)曲曲弯弯好象有规律而又好象无规律,旁人谁也看不懂,即有些感到莫名其妙,又有些感到奥妙无穷,不知其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也有人问过徐先生,这线是否藏着很多奥秘,虽然徐先生如实回答说没什么,但问的人却始终不肯相信这画线没什么,认为这画线里面一定藏着极深极多极广的秘密,要不然徐先生怎么这么乐于在笔迹分析时画线呢?但其实很多时候,徐先生分析笔迹时也是无需画线的。那么,徐先生笔迹分析时的画线究竟包含着一种什么含义?它里面究竟藏着什么奥秘?徐先生的画线究竟能不能让人理解?其他人通过学习是否也能掌握这画线的技术?作笔迹分析时必须要画线吗?……本文正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二、观者对徐庆元先生画线的猜测
对徐庆元先生笔迹分析时画线的猜测,大致有如下几种:
1、感到神奇、奇怪,认为很有趣,但表示不理解:
了:
2、有些模糊认识,认为那是在体会笔迹,但究竟是怎么体会的、体会到什么就不得而知
3、认为是笔迹分析的一个必要步骤,凡笔迹分析必须要画线;
4、认为是徐庆元先生笔迹分析的一种独特方法,虽然不知其中奥秘,但认为作笔迹分析一定非要画线;
5、有些人认为读懂了徐先生的画线,并且也试着模仿,但画出来的曲线却与徐先生的画线形状相似而内涵大相径庭。
6、徐先生的笔迹分析是依照其独创的“徐庆元笔迹线条主动触觉个性心理理论”,徐先生是专门研究笔迹线条的,而徐先生笔迹分析时的画线也是线条,二者有共同、共通之处。但这共同、共通之处是什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就不清楚了。
7、徐庆元先生是研究笔迹触觉的,而在徐先生的《笔迹与心迹》一书中,徐先生对笔迹触觉的描述是笔迹线条的压力和速度,那么徐先生的画线一定与笔迹线条的压力和速度有关。8、对徐先生笔迹分析时的画线表示极度关注,认为这画线极其重要,这里面一定藏着笔迹分析的核心技术,至少藏着“徐庆元笔迹线条主动触觉个性心理理论”的核心,把这画线搞清楚,就搞清楚了触觉理论,搞清楚了笔迹分析的真谛,就等于拿到了笔迹分析的金钥匙,
就可以完全掌握笔迹分析技术了。9、作笔迹分析时,徐庆元先生是有意识地去画线,但在画线时就变成无意识的了。这样他可以排除外界干扰,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去进行笔迹分析,这样才容易得出笔迹分析结
论。10、管他画线不画线,只要把笔迹分析结论搞正确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除以上几种猜测外,还有很多种猜测。但真正能准确理解徐先生画线内涵的人,确实并不多。
三、涂鸦训练
四、笔迹触觉坐标系
五、在笔迹触觉坐标系内作单纯画线训练
六、印刷楷体汉字的画线训练
七、手写体汉字的画线训练
八、完全随机画线训练
九、我是怎样破译徐庆元先生画线的奥秘的
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徐庆元先生在作笔迹分析时在白纸上用笔不停地画一些曲曲弯弯的线,之后笔迹分析结论就不断地出来了。我不但亲眼看到了徐先生的画线,而且还得到了一份他的画线图,我对徐先生的画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诸多疑问也随之在头脑中产生:徐先生为什么要在笔迹分析时画线呢?其他人分析笔迹时也象徐先生这样画线吗?这曲曲弯弯的画线究竟有什么涵义呢?这画线是不是笔迹分析的一个秘密呢?我是否也应该学会这画线?学会这画线是不是就精通了笔迹分析?……手中拿来着徐先生的画线图,我全神贯注地观瞧,只见那纸上的波浪曲线一会疏松,一会儿密集,一会儿高,一会矮,这连续不断的曲线遍布整张纸,让人感觉既有序又无序。有序是让你感到这是一条曲线,你从头沿着曲线走,可以走到线尾:无是这曲线的变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忽高忽低、忽松忽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手里拿着这画线图,研究来研究去,但还是没有研究出个子午卯酉,感到一点儿线索也没有,真是好不懊恼,让人感到有些懈气。

想一想,无论是郑日昌教授主编的《汉字笔迹心理学》一书中徐先生的写作部分,还是徐庆元先生自己写的《笔迹与心迹》一书中,我均没有找到跟这画线有关的只言片语,莫非
是徐先生在书中只字未提?还是另有蹊跷呢?在《笔迹心理学》与《笔迹与心迹》这两本书中,徐先生讲的都是笔迹线条主动触觉理论,那么他的笔迹分析也一定不会离开这理论,这画线也一定与这笔迹触觉理论有密切关系想到这里,我想,既然弄不懂这画线图,那就翻回头去研究研究笔迹触觉理论吧,背不住这
画线的秘密就藏在这理论当中。在笔迹触觉理论中,笔迹触觉是以笔迹的轻重快慢为主要内容的。重的笔迹,总是在纸张上留下深深的印痕,这印痕越深,表明压力越大;印痕越浅,表明压力越小。我们常常以单位时间内书写汉字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书写速度,单位时间内书写汉字数量多的为速度快,少的为速度慢。但进一步讲,应该是以单位时间内所写汉字线条的长度来衡量的。单位时间内书写的汉字线条的长度越长,则为速度快,短则为速度慢。轻重快慢不断变化、不断交融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笔迹触觉。我想,在这画线图中应当体现出笔迹的轻重快慢,但又想不出是怎样体现的。我很清楚徐先生是研究笔迹线条的,所以也就没有从汉字的结构这个角度去
研究画线图,后来事实证明这是对的。一手拿着这画线图仔细地端瞧,一边在头脑中想着笔迹触觉的轻重快慢,那这二者有联系吗?如果有,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看着那高高低低的曲线,高的曲线就好象那重的迹,它在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低的曲线就好像那轻的笔迹,它在纸上没有留下多深的印痕再看那密集的曲线,好象单位时间内走了很长的长度:那疏松的曲线,好象单位时间内走了很短的长度。顺着这个思路再去观看那画线图;果然有了新的感觉,不再对画线图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了,也不再感到画线图枯燥无味、抽象无比了。这时好象有些顿悟了,有灵感了,看到了一丝曙光,感到那线条是在振动,而且不光那线条在振动,仿佛你的心也跟着在振动……
事实上,后来我发现这曲线与笔迹不同,不能用单位时间内的曲线长短来衡量速度的快慢。真正衡量速度快慢的,是曲线的频率,也就是说频率越快代表速度越快,频率越慢代表速度越慢。但说到底,还是由曲线的周期决定的。周期越短,代表速度越快;周期越长,代表速度越慢。我发现,曲线的波峰和波谷的高度代表了压力的大小,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应该是波峰和波谷的垂直距离代表了压力,这垂直距离越大,则代表压力越大;这垂直距离越
小,则代表压力越小。于是,我按着上面的思路去观察笔迹,观察画线图,却发现二者总是对不上路。画线图中曲线的轻重快慢并不一定与相关笔迹的轻重快慢一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你很难找到一段曲线和一部分笔迹完全对应。这就奇怪了,难道这画线图是徐先生在作笔迹分析时的乱画?只为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去分析笔迹?我感到欣喜之后的更加失望与失落……然而我又马上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第一,完全没有必要用这种方法去集中精力、避开干扰;第二,这看似无规律的画线其实我隐隐约约地感到它是有规律的,有其必然的规律,只是我还没有破译片
索性不管这画线图了,自己按照笔迹去画线,看看会是什么样子。我仔细观察迹片刻之后,开始顺着笔迹的主动触觉去画线,然而我发现这很别扭,就如同在我前面有一辆马车在松软的路上经过然后留下车辙,而我在后面赶着一辆马车也一定要按着它留下的车辙去走一样的别扭。事实上,书写人所留下的笔迹是自然的,而你放下自己的习惯去按照他的习惯去写,那一定很别扭。而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徐先生在作笔迹分析时的画线可不是别扭的,是完全自然的、自由的、随机的、游刃有余的。我又拿起笔迹与徐先生的画线图仔细观察,发现虽然你很难找到彼此密切的对应,但你能从整体上感到二者的相互对应。我似乎有所悟:是不是这画线是一种随机画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全随机画线?只要能准确体会笔迹的主动触觉特征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按部就班、循着笔迹亦步亦趋。当然,这种完全随机画线既是在按照笔迹的主动触觉特征去画线的,而在形式上又不受它的制约,正是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
当我试着用这种我称为“完全随机画线”的画线方法去再画线的时候,我渐渐感受到了它的内涵、它的真义、它的神奇。不但在形式上与徐先生的画线接近、相似,而且通过这画线,已能开始体会书写者的内心世界。我想,或许我揭开了徐先生画线这幕布的一角,窥见
了其后的一点真相。虽然自己认为自己解开了徐先生画线的一角秘密,但仍有许多疑问萦绕在我的头脑中-一为什么作笔迹分析要画线呢?这画线的笔迹分析与不画线的笔迹分析有区别吗?如果说
有,那区别又在哪里呢?……我们知道,笔迹是人心灵的一面镜子,通过笔迹可见人的内心世界。笔迹就像是人内心的X光片,通过它,我们可以间接地、真实地、深入地了解书写人的内心世界。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的,很多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任何情况下都把自己真实地表达出来。而通过笔迹去了解,不但降低了了解人内心的难度,而且让这种了解更加可能。尽管通过笔迹了解人的内心是一条坦途,但其实也不容易。汉字是三维空间的文字,如果加上时间,就是四维的;如果再加上意识与潜意识,那么它就是六维的了。可见,通过笔迹了解书写者的内心虽然是一种好方法,但确实也是不容易的。然而,再复杂的笔迹也是由线条组成的,汉字笔迹虽然是三维空间的,但其画线却是一维空间的。画线,从头到尾都可以当作一根线,它是最简单的、不可拆分的空间,并且这里面也没有了意识的参与,就变得更简单了些,容易了些。
如果说笔迹是人内心的x光片,那么笔迹的画线就是笔迹的x光片,它让我们更清楚、更明了、更容易就认识了笔迹。徐庆元先生在《笔迹与心迹》一书中早有阐述,他说作笔迹个性心理鉴定的过程可以简略地描述为:笔迹线条的特征一书写的主动触觉特征一书写者的个性心理特征。(详细内容请参见《笔迹与心迹》第77页至第78页)画线,正是体会书写的主动触觉特征。我们知道,有经验的医生能从一张心电图中就可以看出其人的心脏具体情况。再看看我们的笔迹画线,它象不象一张心电图呢?其实,它就是一张迹的心电图、个性的心电图。

画线,是一维空间的,是最简单的,不可再拆分的。通过画线,你会更容易、更真切、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入地体会到书写者的内心世界。沿着“笔迹线条的特征一笔迹画线-个性心理特征”走下去,你就会感到你已经轻而易举地就进入到了书写者的内心世界,画线的真正奥秘正在于此。
此时,我不禁欣喜若狂,真的很难抑制住自己的喜悦。画线、画线,这神奇的画线所绽放出的魔力自己真正地体会到了,它好像是笔迹分析的催化剂,在助推着笔迹分析、简化着笔迹分析、容易着笔迹分析,让你在轻松愉悦之间走入笔迹分析的至高境界。循着“他人一笔迹-画线一书写者的内心世界”的阶梯,你就好像沿着盘山道而上山顶一样,那种“临绝顶我为峰”的感觉,那种“在攀登者的脚下山永远是矮的”的感觉,通过画线,让人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
当你真正掌握画线的本质以后,你会发现,虽然你在笔迹分析时并没有用笔在纸上画线但你却在自己的头脑中画线,你自己会清楚地在头脑中看到被分析笔迹那曲曲弯弯、好似电波的画线。此时,你真的会感到有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那感觉真的是美好至极了。画线,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简约显效。画线,就象算数学题一样有章法可循,一步接着一步,最终得出答案。通过画线,你再也不会觉得人心是看不见的了。透过画线,你仿佛能看到一幅笔迹的图画,一幅人心的图画,你会发现人心是可以“看”到的,也是可以“触摸”到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唾手可得。画线时,于有人之境如入无人之境。画线,它深入、透达。这种深入是一种渐深渐入,在不知不觉中通透豁达。或许你认为你学习笔迹分析没有灵感、资质很笨,我想画线是你解开疑团的一剂灵丹妙药,认为自己资质低的人学起来都会感到非常有效。
然而作笔迹分析也不一定非要画线,虽然画线是一种好的方法,但你不画线去分析笔迹也是可以的,学笔迹学的人可自行选择。画线,一方面是把笔迹更简约化了,一方面是建立起“笔迹”与“人个性心理”的一个桥梁,让笔迹分析变得更简单容易。而且,学习画线并非难事,它很容易学,练练就容易熟练,所以笔迹学爱好者不妨一试。当然,画线虽然有诸多好处,我们也不应该只执著于画线,因为画线的根本还在于徐庆元笔迹触觉理论。如果你对笔迹触觉理论一无所知,仅仅学画线的话,我想无论你线画得多么熟练、多么准确、多么好,于笔迹分析也少有所补,因为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好似缘木求鱼,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难有好结果。
徐庆元先生之所以在他的书中没有提到画线,我想是对于不了解画线的人还会觉得画线抽象而难以理解,那么不如直接用语言描述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然而虽然读者能够理解文字,但就笔迹分析技术而言,却没有比画线更容易掌握技术的了。在我的实践中,观察、语言描述、画线是并用的。我感到,尤其对于一些较难分析的迹,画线更容易使我们抓住灵感,找到进入书写者内心的捷径。当然,诚如前面所言,即使在笔迹分析时没有画线,而仅用观察或语言描述,其实在观察的同时,已经在头脑中画他人未见的笔迹曲线了。画线的效果究竟怎样呢?我想只有亲自品尝梨子滋味的人才知道梨子的味道。亲爱的朋友,你不妨亲自实践一下吧,画线是徐先生几十年研究、实践、总结出的一颗硕果,它很大很甜,我相信你也会尝到画线带给你的甜头,感受到画线带给你的惊喜与神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一扫 添加微信沟通

微信号:13338600012

电话:13338600012

QQ:2528049390

地址:签名笔迹商务服务中心